乡村游岭南四大古镇梅县松口

  松口镇位于今梅州市梅县区的东北部,梅江的下游,是华侨之乡,历史上曾是商业贸易繁荣之地,属商贸重镇。宋末元初,来自福建汀州府各县的汉人大量迁入松口,由于梅江、松源河两岸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利于农耕,水陆交通方便,利于商贸,他们很快在这块热土上安居乐业繁衍。

  明末清初,松口人口爆满,只能纷纷迁移外地谋生,其中有部分外出南洋群岛,他们首先要经过的便是松口港,故而松口港成为客家人海外迁徙的第一站,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发地之一。

  作为昔日的商贸重镇,松口镇不仅水路交通发达,陆路交通也极为便利。来自潮汕地区的海盐、海产、干货等经松口向梅城、福建永定、蕉岭等地扩散,而来自各地的木柴、木炭、水车瓷等山货则经松口向潮汕地区、南洋等地扩散。“日观千帆过,夜看万盏灯”是当时繁华场景的真实描写。

  “松口人对海外通邮、通航、通商不需经过当时的嘉应州城,海外信件的信封上只要写明‘中国汕头松口转某村某人’,便可经汕头港直转松口,因而有‘自古不认州’的美誉。”原梅县区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朱迪光介绍道。

  经过千百年的历程,现如今坐落在松口镇境内的古道大部分保存完好,以“大埔三河坝水兴—松口蓬辣滩—长山坝—留隍渡—下店—松口墟镇—甘露亭—长江岌—小黄渡口—大黄渡口—雁洋铜盘—丙村镇锦江过渡—城东分水—竹洋—梅城金山顶”为主线。

  其中,起于小黄渡口,经大黄渡,至横东村的大黄村清代古驿道是昔日松口镇境内最主要的陆路通道。此道总长约2.5公里,沿途有上步码头、上新屋码头、三沙码头和渡船头码头4个码头。昔时,大黄村古驿道沿途商贸活跃,物流畅通,是松口径磜、雁洋南福以及大埔水兴等地货物通往梅城的重要集散地。

  千年古镇松口人文资源丰富,境内古城、古街区、古民居、古码头等众多古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盛享“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为岭南四大古镇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来到松口,不可不游“古火船头”

穿过明清时期的世德新街,来到松口古火船码头这里依然是百年前的旧貌。江西、福建及蕉岭、平远一带人出南洋均从松口火船码头搭乘电轮,由汕头港转乘大轮。这里成了历史上客家人飘洋过海生离死别的第一站。“火船头”(松口码头)最多时每天有多条来往船只停泊、有多位旅客从这里进出,这里成了客家人漂洋过海的第一站。

昔日的火船码头沿岸

火船码头(朱洪波/摄)

来到松口,不可不游镇里的古街道

松江大酒店

松江大酒店(何森垚/摄)

沿火船码头石阶拾级而上,正对面的是当年的松江大酒店(松江旅社),年前梅州最大的旅舍,四层楼的洋楼上面依稀还可见到“HotelTsungKihn”的字样,站在它的面前,似乎可以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

年5月,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蒋介石,由汕头乘船赴梅县县城途经松口时,曾作短暂停留并下榻松江旅社。

年6月,中共中央妇委书记、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莅临松口公学(今松口中学)发表演讲,宣传革命时,也曾下榻松江旅社。

年9月,国民革命军东路北伐军军长、潮梅警备司令何应钦部与北洋军阀刘俊部在松口激战7天,松江旅社曾作东路北伐军的司令部……

古街道

松江大酒店所在的街道是上个世纪30年代由华侨投资的,多家的商铺林立其间,达到了商业的鼎盛期,街上“骑楼式”欧陆南洋风格店铺大部分仍完好地保留着,昔日的繁华依稀可见。这里曾经商贾如云,汇集了众多机构及各种商铺,有“不夜城”、“小香港”之称。建国后,上大街改为“繁荣东路”,世德新街改为“新生路”,下大街改为“和平东路”……如今,除了几家狭小的杂货铺,再也没有繁荣的景象。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些骑楼保存得非常完好,从任何一个角度望去,似乎时光都回到清末民初的年代。

来到松口,不可不看“中国移民纪念广场”

“中国移民纪念广场”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中国大陆唯一移民纪念项目,落户梅县松口,年10月13日正式落成,位于原松口港务所门前广场。

广场中央的纪念碑由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何柏俊设计,主题名为《家园》,以榕树的抽象造型托起地球,七个和平鸽代表七大洲,展现了散布全球的客家民系。雕塑基座以浮雕形式浓缩了客家文化和客家人迁徙、分布等元素。在纪念碑周围的七个石雕皮箱和船栓象征客家人下南洋开拓进取的精神,代表建设移民纪念项目的七个国家。整个雕塑展现了客家人勤劳进取、爱国爱乡的故土情结。

来到松口,不可不看这里的客家民居

铜琶村开村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位于松口东北部,与松口古镇下游接壤,距梅县新县城约50公里,水陆交通便利,由金盘里、大和里、琵琶里、仁寿里4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农家户,户籍人口人,常住人口1人。铜琶村是一个人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风光秀丽的纯客家村。

铜琶村历史上涌现出饶应坤与饶轩、饶轸“父子三进士”,谢益卿、谢梦池父子侨领,孙中山莅临松口探望的辛亥革命功臣谢逸桥、谢良牧兄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谢康基,民国时期梅县县长谢达夫等一批乡贤俊杰。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的祖居地也在铜琶村,饶宗颐出生于潮州大富之家,其12世祖仕宝公从铜琶村到潮州城卖客家豆腐,之后慢慢发展起来,到了饶先生这一代,已是饶氏19世;李氏十三世祖直简公继兴建富有客家特色、气势恢弘、占地1万多万平方米的“三堂不见瓦”的世德堂后,随后又相继在本村和松口古镇中兴建了源远楼、仁寿楼等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共10座。这些楼房屋宇,建筑面积小则数千平方米,大则上万平方米,绝大多数仍保留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世德堂:明朝最后一位皇帝的行宫

世德堂(袁群华/摄)

在铜琶村下店,有被誉为客家建筑文化活教材的是明代殿堂式围屋世德堂,世德堂是李二何之侄李直简,于年所修建的,客家三堂四点金式、三围城的半围龙屋,总面积平方米,共有72天井,36厅,12个门楼,间房,2口水井。据传,明末翰林李士淳(字二何)在皇宫任侍读学士,教明末代皇帝崇祯的儿子朱慈烺读书。清兵入关,李二何见大势不妙,便暗中携皇太子朱慈烺潜逃回自己的家乡——松口镇铜琶村,以图伺机东山再起,复兴明朝。为使朱慈烺称帝复明时有座行宫,李二何就把侄子李直简所建的世德堂按照明代皇宫的模式进行了改造,于是就形成了这座犹如皇家宫殿一般的围龙屋。

世德堂的大门前还有大广场、大花园,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广场和花园已被众多屋舍蚕食掉了。

一堂的门上挂着写有“世德堂”三字的牌匾。两侧的门联曰:“保世滋太,明德惟馨。”从中可以明显地读出复明反清的含义。

大门直进为一堂、正堂、上堂(即三堂,均有天井间隔),走进一堂,抬头一望竟然看不到屋瓦,只见到一条条红色的木板和绿色的小横梁。瓦片底下用长条木板和小横梁封闭,木板漆红色,小横梁漆绿色。柱与梁之间,用画装饰。这种装饰方法为世德堂所独有,毫不逊色于现代家居的“吊顶”装修,俗称“三堂不见瓦”。

踏进正堂,只见堂中4根直径约40厘米的红柱直顶梁上金杠,金杠四周镂刻着18只形态迥异的仙鹤,据说这代表明代全国18省每省一学士集中朝拜天子。前后金杠之间架有木制天桥,俗称仙人桥,上面镂刻着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案。地下两边还有木制屏风竖立,据介绍,若遇到盛大的朝议或庆典,活动屏风可以拆下而成大堂。

走进上堂,正中设有神龛,俨然是皇帝龙座。据说神龛后面原有一条暗道,直通围屋外的松源河和大道。也就是说,以前皇帝与朝臣在此议事时,如发生变故,皇帝就可以通过暗道快速安全逃遁。上堂两侧是大天井,天井过去各有十间房,在当时是武士勤杂人员的住处。

上堂背后是一半圆形的空地(其在客家围龙屋中称作“化胎”),上面种有7棵荔枝树,至今仍存活3颗,每年5月挂果,又称“五月红”。这些荔枝树是修建世德堂时栽种的,距今已有年的历史,7棵荔枝树寓意着“七星伴月”。果树后面的空地足以让5匹马并排奔跑。[客家围龙屋,均有“化胎”,又有“化梯”、“花梯”、“花头”之谓。其实原名为“化胎”。客家研究的权威学者罗香林教授,在《客家研究导论》第五章称:“龙厅以下,祖堂以上,填其地为斜坡形,意谓地势到此,变化而有胎息。”“胎息”指“龙脉生气之变化”故称“化胎”。此即其原义。后人因不知其原义,通常说成“化梯”,又因历代在“化胎”上种花卉果木,又俗称“花头”、“花头影”,也有称为“花梯”、“花台”者,都是失其原义随俗而说之谓。]

走过空地便是由12个门楼组成的两层楼的围龙屋,每个门楼内都有前后门,前门在一楼,后门在二楼,前后门若关闭,则各自独立。打开12个门楼则全部相通。每个门楼内均有小厅一个,天井一个,住房12间,楼上6间,楼下6间,楼梯1座,结构相似。在锦屏楼后围外墙,左右各设5个炮楼碉堡,延至大门,墙是用糯米饭混合石灰、胶粘土、砂子夯筑而成,坚固无比,防卫之严可见一斑。

在世德堂楼上的一个房间内放有一口造型精美的木质袖珍棺材。据介绍,这口棺材一直放在小楼上,据李氏祖辈人回忆,好像在建造世德堂的时候它就一直存在。在客家人的心目中,棺材寓意着官和财。事实上,世德堂内的这口棺材尺寸偏小,并不是用来装死人的棺材,它其实是世德堂建造者李直简的夫人陪嫁时的嫁妆。原来,古代客家人嫁女儿时,将棺材作为嫁妆预示着新郎会升官发财,寄托着对新人的美好祝愿。

从世德堂大门出来右转,穿过两个小门,是一口有着多年沧桑历史的古井,其高出地面约一米的井栏是用明代青石垒的;井唇上一道道打水时被井绳勒出的深深痕迹,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脸上的皱纹,深浅不一,它们既是历史的记忆、生活的烙印,也是世德堂风雨几百年的最好见证。

爱春楼

爱春楼位于松口铜琶村,是清末华侨巨商谢逸桥、谢良牧兄弟故居,坐西北朝东南,是一座中西混合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带外门庭院,依山而筑,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清末,孙中山先生曾以松口为基地,在粤东开展武装起义,年5月,孙中山先生应谢良牧之请,亲自到松口探望在家养病的谢逸桥,并下榻谢家新落成的爱春楼,畅叙三天。

为表彰谢氏兄弟对革命的贡献,孙中山先生为爱春楼题写了一副对联:“博爱从吾好,宜春有此家”。题罢意犹未尽,又撰一联“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两副对联分别在第二字、第一字嵌入“爱春”两字,可见孙中山先生对谢氏兄弟感情之深挚。这两副对联直观地说明了谢逸桥兄弟为代表的梅州客家先贤在推翻帝制的革命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应该说是弥足珍贵的,因此被梅州收藏界人士誉为“国宝级文物”。

但在此后不久,因为种种原因,“博爱从吾好,宜春有此家”一联被谢逸桥后人卖掉,爱春楼仅在门口保留拓本联。此后谢家后人东分西散,连爱春楼也变得无人居住。据悉,爱春楼虽被确定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已相当破败。原来拓在门口的对联,也被涂改多次,看不出一点痕迹。幸运的是,此联虽经多次转手,却仍保存完好。年初,梅州著名收藏家郭横远在发现此联原件藏于香港后,与藏家展开了7个多月的洽谈,终于成功购得此联,将其“迎”回梅州。

孙中山先生到松口公学(现松江中学)对四百多师生演讲,鼓励大家关心国家大事,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军阀,建立强大的国家。他讲的是“桂林官话”,人家难以听懂,但有人作翻译。孙穿着白色西装,戴通帽,持手杖,雄姿英发,在松口公学礼堂上站着作了三个多小时的演说。演说内容,是阐述革命道理,分析国内外形势,讲得极为详细精辟,深入浅出,听者动容。演说后,孙先生又和松口公学全校师生一同留影。全校师生列队整齐,分开几排站立;孙中山先生和他的随行人员以及松口公学校长陈蓬士、谢逸桥等人在中间。

欢迎孙中山的人们,恭请他到松口上大街(当时叫金谷街)一间酒楼里(酒楼名称记不起),参加当地军商学政代表所举行的宴会。桌上摆的菜,都是客家菜、其中有一味酿豆付,孙未见过,吃了一块,便问这是什么菜名?有个乡绅叫李稽伯的,坐在下首,忙立起来躬着身子用客家的普通话回答。“这是羊打虎,可以绑饭,又可以绑酒!”孙听后不解,拿着筷子在沉思。后来说:“羊怎能打老虎呢?酒、饭怎么绑法呢?”大家觉得好笑。还是陈蓬士用较好的普通话向他解释。并说明所谓“绑”是客家话“送”的意思。即酿豆付,可送饭,又可送酒的意思。孙听后哈哈大笑。宴会进行得极为热闹轻松。当地父老,今天还流传着这件轶事,常作笑谈。

古秀阶

崇庆第,又称“古秀阶”,位于松口溪北大塘村的鹧鸪岃,距离松口往茶阳古镇的国道不足米,崇庆第建于20世纪40年代初,由马来西亚百年老字号“仁爱堂”的第四代接班人古国耀和古国钧、古国璇、古国亮等兄弟出资建造。整座房屋共有9个厅、73间房、2口水井、10个天井,“崇庆第”三字为清末榜眼朱汝珍所题。

大门直进来分别为下、中、上三个厅堂,厅堂房梁上的绘画工笔精细,人物栩栩如生。

化胎后面是半圆形西式两层楼的围龙屋,与大门口的半圆形水塘遥相呼应。崇庆第之所以又叫“古秀阶”,是当时古家兄弟委派其伯父古秀阶回故乡松口建造,工人领料、领工钱都要找他,自然而然的当地人便把这屋子叫做“古秀阶”了。

承德楼

承德楼名满松口,位于松口大力村,是一座堂皇富丽的客家三堂四点金殿堂式建筑,保存尚为完好。它建于年,历时十年始建成,用银18万光洋,建成的此屋有48厅,18天井,间,是一座两层楼房,正堂石柱高6米,雕梁画栋。承德楼在当地名望高,还在于它提供松口中学作教室宿舍半个世纪,就读学生数以万计数。它也是获得孙中山先生于民国初颁发《旌义状》的著名华侨梁密庵先生的故居。

马房坪

马房坪,传说是刘龚(南汉国的建立者)驻军筑房牧战马的地方。现虽无遗迹,却是清雍正翰林、乾隆时任监察御史的丘玖华故里,曾以“一本参二相再本御九卿”闻名于世,赞为铁笔御史。现在还传着他少年《告倒狗臣公王》的故事。马房坪也是丘如雪(邱爱伦)女士的故里。马房坪人丘秉敏与德国姑娘结婚,生一女,名如雪。如雪头发全黄,肤白如雪,混合东西人种之美。小时在家上学,人人喜爱。年在日本与蒋纬国结婚,年生一子孝刚。而今丘如雪故居保存完好。

勤诒庄

勤诒庄,又称“谢天昌”,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年,有8天井、10厅、87间房,总占地面积平方米,其中建房面积平方米,走入勤诒庄的外大门,是宽敞的院子,从写着“昭武第”的内大门穿过写有“昭武都府”的二道门,分别是下堂和上堂,开基始祖谢廷光官封昭武都尉,夫人佘氏于清朝同治11年10月受同治帝诰命封为恭人,这道圣旨完整地保存在上堂(即宝树堂)。佘38岁守寡,靠开名为“谢天昌”的米店为生,由于经营有道,生活有了改善,便亲自带领家人肩水挑石修建了此屋,养育的子女们也各有所成,由此我们看到了客家妇女辛勤耕作、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吃苦耐劳、和邻睦族的精神闪闪发光并延续到今。

来到松口,不可不游元魁塔

元魁塔在离松口镇中心约4公里的梅江北岸,是明朝时由翰林院侍读学士李二何先生募款建造的。该塔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年)动工兴建,崇祯二年(年)建成。塔高50米,八层八面,每层都有对开的四个窗口,空气流畅。塔身除底层用方块花岗石干砌外,其余全用青砖与三合土浆砌。塔顶为生铁铸造,成葫芦形,最宽处直径为1.6米。塔墙很厚,墙内有螺旋式阶梯级,沿梯可登塔顶。最高层外围建有石栏,凭栏远眺,能饱览横跨梅江南北的梅东桥和一江两岸的风光。元魁塔建塔至今多年,塔身依然完好。李二何先生亲自撰写的塔联仍清晰可见,其联云:“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璧之光。”

元魁塔(何森垚/摄)

元魁塔下边的小山坡上筑有一座文昌阁,是李二何藏书之处。阁内设有财神,人们都叫“财神宫”。站在阁前望梅江,碧水尽收眼底,塔身倒影水中,极为壮观。

来到松口,不可不听这里的山歌

“自古山歌松(从)口出”,松口山歌由于曲调委婉,加上松口人的口音较为柔软,听起来柔润婉转,情意缠绵,耐人寻味。松口人爱山歌,圩镇上的中山公园是大家唱山歌的好场所,每天晚上,这里都是歌友云集,许多男女兴致勃勃对唱山歌,听者甚众,好不热闹。

松口镇在年为纪念孙中山到松口视察所兴建的中山公园里,还有“密庵亭”一座,亭内保存着《旌义状》及抗战时期重庆国民政府蒋介石、于佑任、陈立夫、林森等人给梁密庵先生的题词。

繁华过后是烟云,松口镇的这些街道、故居、山歌,却似乎依旧未曾改变。走在松口,时间仿佛停滞在过去的某段岁月里……

综合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qiwei.com/zgwxw/668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