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和平交接经过
年,国民党放弃了南京,留下了一支特殊的国民党部队——守陵卫队。4月23日,南京解放,守陵卫队接受解放军的改编,守陵人员的命运从此发生了转折。
国民党败退,守陵人员被要求留守
年1月21日上午,蒋介石在美龄宫三楼凯歌堂默念告辞,在宣布“引退”前特地到中山陵晋谒,随后离开南京。当天下午,国民党中央社正式播发蒋介石下野文告。李宗仁成为“代总统”,收拾“烂摊子”。
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兵锋开始剑指长江南岸,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国民政府对陵园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整安排,决定保留拱卫处全体官兵和部分员工,其余人员即行疏散。任命拱卫处总务科科长范良为拱卫处代理处长,负责督察所有留守员工。
此时,国民政府已是风雨飘摇,人心日趋涣散,形势日趋混乱,国民党军队在陵园内构筑工事,多有乘机滥伐林木者。一些散兵游勇也混入陵园盗伐树木,不听制止,动辄鸣枪恐吓。在这种困难情况下,陵园留守人员仍然坚守岗位,尽量避免使陵园遭受损失和破坏。
随着战局的节节败退,国民政府各机构陆续南迁。行政院长孙科在离宁前前来辞陵,对范良说:“毛泽东、周恩来对孙总理是很尊敬的,他们是不会为难你的。”范良要求拱卫处人员不要离开,说:“我们是奉命守陵和看护陵园的建筑和林木的,大家先把枪支弹药都集中起来。”为避免与解放军发生武装冲突,守陵部队在解放军尚未进城前徒手站岗,武器全部入库存放。
4月21日,范良来到已搬迁至励志社内的“行政院”办公处,请示留守人员在南京失守后怎么办?负责人员表示预发留守人员三个月的薪饷暂维生活,并从速到“财政部”金库办理了支付命令。但这张支付命令终成一纸空文。
国共两军和平衔接,共同护卫中山陵
4月23日,南京解放。下午3点,范良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各分驻所集中,加强对陵墓的保卫,并规定:日间巡哨岗位一律仅带刺刀,夜间除门岗外,暂不出巡。遇到解放军,不要主动挑衅。
24日凌晨,人民解放军35军师团副政委刘志诚带领2营追歼南逃的敌人,沿医院(医院)门口休息时,侦察员报告说发现中山陵门外还有一部分国民党部队残余。这支国民党部队正是中山陵的拱卫大队。解放军官兵意识到拱卫大队是一支特殊的武装队伍,负责警卫孙中山先生陵墓,绝不同于国民党参加内战的一般军队,因此只能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决不能轻易动武。
解放军与范良和拱卫大队大队长王全中校很快达成协议:解放军分别进驻中山陵和明孝陵、灵谷寺、紫金山天文台。拱卫大队把枪支弹药造册交给解放军,接受解放军的改编,继续担任中山陵的守卫工作。于是,解放军一枪不放便和平接管了中山陵,每个哨位上都有两名士兵值勤,一个是身穿解放军军装的战士,手持钢枪;一个是身穿国民党军服的拱卫队员,徒手站立。他们相向而立,配合默契。国共两军和平衔接、同站双岗、共同护卫中山陵的画面,在中国国共两党的历史上实为罕见。
毛泽东指示保护中山陵,对守陵人给予照顾
党中央和总前委对中山陵很重视,陈毅司令员不仅亲笔写有手令,毛泽东同志还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亲自指示攻克南京的一线部队一定要“注意保护南京孙中山陵墓,对守陵人给予照顾”。
南京才解放,形势还很复杂紧张。驻扎在南京汤山的国民党军暂编第4师,转移到毗邻中山陵的孝陵卫,妄图靠“挟持”中山陵与解放军“讨价还价”,这多人的国民党残部终被全部俘虏,确保了中山陵以及南京城的安全。
还有国民党散兵自称“江南挺进军”司令,要代表解放军接收拱卫大队武装,幸亏被识破扣留。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听信谣言,聚众公开盗伐中山陵的林木,甚至不听劝阻,还围殴守陵士兵。4月28日,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为了加强对中山陵园的保护,刘志诚于4月28日向新成立的南京市军管会提出申请,派公安部队进驻陵园,协同守陵部队加强巡护,并抓获和处理了一些首要分子,盗伐中山陵林木的风气才渐渐平息。
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5月11日,军管会发出保护中山陵园的布告:“为严密保护孙中山先生陵园起见,无论军民人等,前来游览,不得损伤一草一木,违者严惩不贷。”之后派董绍祺为军事代表,由联络员王嘉训率工作人员5人进行接管事宜,原留守机构仍维持。董代表负责至6月底,市政府另派赵元史为军事代表与联络员邱祥瑞同来,迨8月下旬赵代表参加西南服务团,由李正审继任为军事助理代表,陵园直属于市政府秘书处。
8月,解放军胜利完成了接管和护陵任务,撤出中山陵。随后,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山陵园管理处”,隶属于市园林管理处。原拱卫处代理处长范良率部接受改编,将拱卫大队改为园警大队,分为两个连。一连主要是解放军战士,二连则大部分系原来拱卫队成员,共同保护中山陵园的一草一木。
从4月24日和平交接到年7月底前,中山陵园属于军管的特殊时期。年8月以前,中山陵园属于军管时期,以后属于南京市园林处。机构设置基本上沿袭以前的,分为园林处和园警大队。在隶属关系上屡有变更。最初接受政务院领导,后隶属于华东局,以后又属于南京市园林处、南京市城建局领导。年,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成立。年,中山陵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奉安大典的四次延期
南京中山陵兴建之初,葬事筹备委员会原定计划一年完工,第二年即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两周年之际举行安葬典礼,这是第一次确定的安葬日期。在年3月12日举行的中山陵奠基礼上,主任干事杨杏佛宣布了这一日期。由于时局动荡,中山陵工程进展缓慢,不可能实现。
至年3月北伐军兵临南京城下,24日攻克南京。原定的计划未能实现,陵墓工程远没有完工。年3月2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召开第57次会议,决定这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62周年时举行安葬典礼,这是第二次预定的安葬日期。
不久,国民党二次北伐占领天津、北京。年6月18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派蒋介石赴北京,斟酌情形,决定移灵事宜。8月7日在国民党召开的二届五中全会上决定,年1月1日为孙中山安葬日,这是第三次预定的安葬日期。
然而,中山陵工程进展缓慢,葬事筹备委员会又呈请国民党中央,将奉安日期改为年3月12日,即在孙中山逝世四周年举行安葬,获得批准,这是第四次预定的安葬日期。为奉安专门铸造的奉安纪念章就镌刻着3月12日的日期,因安葬日期的再次变动而来不及重新制作。
奉安日期虽然定了下来,不料,南京的移榇大道建设(即由江边直达中山陵的马路)却因连续雨雪,工程进度受到影响,原定于3月12日举行奉安大典的计划又未能实现,南京市市长刘纪文要求延期举行奉安大典。
后经奉安委员会研究决定,奉安日期又改为年6月1日,并将这一决定向全世界通告,这是第五次预定的安葬日期。孙中山安葬日期的多次变更表明了时局的动乱和国家工程建设的不易。(《老年文摘》第期)
《老年文摘》订阅方式:
1.请读者去往离家最近的邮局订阅;
2.网上订阅请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