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竞逐珠西交通枢纽中山优势逐个数

在年迎来收官之际,备受   “珠中江”三市虽不约而同布局“交通枢纽”,侧重点却各不相同。

  珠海的策略是以港珠澳大桥建设为龙头,冲刺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城市。这一目标获得国家战略的支持: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城镇化地区综合交通网规划》,提出珠三角未来应构建广州、深圳、珠海综合交通枢纽为支点的“三角形”快速城际交通网。这意味着,珠海和广州、深圳两座超级城市站到了一条跑道上。

  江门在省“十三五”规划的定位中,提出打造珠西综合交通枢纽。该市从年就开始打响“交通大会战”,统计数据显示,年江门共有33个项目列入交通大会战,总投资约亿元。

  今年初,省“十三五”规划赋予中山城市发展“四大定位”,其中一项就是“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至此,珠江西岸的珠中江三城,都提出以交通枢纽城市为核心的发展战略,那么中山的条件、定位和优势在哪儿?

  从地理位置上看,珠江口上只有一座虎门大桥,珠中江和深莞惠两大城市组团之间,珠江东西两岸之间,人流、物流的交流交往都受到阻隔。随着“大交通”战略的布局,未来珠江东、西两岸的直接联系通道包括了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和轨道交通。

  这背后,恰恰代表着珠中江三个枢纽不同的功能:港珠澳大桥一桥飞架东西,赢得先机的是珠海;高铁飞驰而过,江门有很大的优势,该市拥有珠中江地区最大、始发线路最多、站台数量最多的铁路枢纽站——江门站,放眼全省,仅逊色于广州南站、深圳北站、佛山西站;中山拥有深中通道的地利,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连接“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经济圈的唯一直连通道,也把前海、南沙、横琴三个国家级新区连接起来。

  处于广东省东西沿海轴线和广珠走廊交会点的地理位置,是中山打造珠西“交通枢纽”的天然优势。中山是珠江口西岸地理中心,距离珠海30km(市政府之间的直线距离,下同),距离澳门40km,距离广州和深圳70km,距离香港80km。深中通道建成后,中山将成为珠江两岸3大国家级新区(自贸区)衔接和转换的重要节点,成为未来广东最开放和最活跃区域的地理中心之一。

  根据中山的区位优势,该市将建设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放在以下几个维度:

  在区域发展上,深度融入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承接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的辐射,连接珠三角东西两岸,形成外联内拓的交通格局,打造成珠江口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成为全国二级交通枢纽。

  在交通运输方式上,形成合理布局、不同层次交通运输方式的转换,干线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机场等与各种交通设施紧密衔接,形成(高速、干线)公路、国铁、城际轨道、航空、港口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

  在功能上,成为辐射珠江西岸、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客货转运中心,塑造城市对外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为区域内部和区域对外的人员及物资交流提供集散和中转服务,带动和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

  这也是中山区别于珠海、江门的“枢纽”功能布局,其核心在于站在珠江西岸端口,成为辐射珠江西岸、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纽带。

从单一公路到综合交通体系

  尽管处于“珠西门户”,但改革开放之后中山错失第一轮大交通建设潮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直到年广珠城际轨道通车,中山才结束了没有轨道交通的历史。

  错过了珠三角的铁路时代,中山不能再错过珠三角的大桥时代。“十二五”期间,中山5年共投入超过亿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十一五”的1.4倍;“十三五”期间,该市公路建设计划完成投资亿元,是“十二五”的2.6倍。

  为了抓住这次机遇,中山市的交通发展战略也呈现出几大变化:首先是区域交通一体化观念开始转变,从原来的交通基础自建自用为主,转变为自建自用与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资源共建共享并重;交通发展思路发生转变,从原来的更多注重于内部交通改善,转变为向区域性大交通的互联互通;交通广义概念也发生转变,从原来较为单一的公路建设交通发展模式,转变为公路、国铁、城际、城市轨道、港口、客货运枢纽、航空等综合交通发展模式;公路交通发展方向转变,由原来交通对接更多侧重于向北、向南方向,转变为交通对接向北、向东、向南、向西的全方位并重。

  近年以来,中山市打造“珠西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策略,在五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个是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公路对接方面,突出往西南、东部的对接。高速公路方面,包括加快推进广中江高速年内建成通车,深中通道主体工程、中开高速及小榄支线中山段全线、香海高速开工建设、启动中江高速东延线的前期准备等;干线公路方面,通过加快古镇快线(沙古公路快速化)升级改造和新中一级公路、三古公路古镇段(加二线古镇段)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古镇快线(沙古公路快速化)等项目,强化与江门的对接;计划完成古神公路二期北段建设、加快纵四线工程建设,配合完成东阜公路接佛山一环南延线前期论证等项目,加强与佛山的对接;启动番中公路改建、加九线前期研究,强化与广州的对接。统计显示,中山规划的对外通道有40条,比目前增加24条。其中高速公路15条,干线公路25条。

  轨道系统建设也被提到新的高度。根据规划,为融入以轨道交通为标志的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十三五”期间中山市将加快深茂铁路深圳—中山—江门段建设,推进南沙港货运铁路启动建设,推动广珠城际在中山市开通长途国铁旅客列车,谋划广中珠澳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中山城市轨道1号、2号线并与广州地铁、佛山地铁对接,构建中山市轨道交通捷运系统。

  与此同时,研究设置深水港的可行性也在推进。中山市紧邻香港港、广州港和深圳港三个国家级重要港口,直线距离不足90km。中山港目前以喂给功能为主,需要加强与周边3大港口的功能衔接,共享珠三角港口群资源。为此,“十三五”期间,该市计划建成“一港五区”的总体格局,将洪奇门(沥)、横门、磨刀门三大航道纳入国家层面的航道网络。

以交通枢纽带动桥头堡经济

  降低空间距离的沟通成本,最终是为了提高资源流动的效率——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最终目的,还是指向珠江西岸的资源配置枢纽。

  对接城市重大交通项目布局创新资源的中转站,周边城市的动作非常快。11月,依托广州地铁7号线,紧挨中山的顺德正式启动大学城卫星城建设,将这条地铁变成顺德与广州大学城的“人才线”“创新走廊”。不仅如此,今年5月顺德还将触角延伸到深圳——通过国资科创集团在深圳南山区成立科技招商办事处,初期主要负责对顺德进行推介,并尝试以市场化运作的新方式,拓宽科技招商的手段和渠道,并专门派干部在南山区挂职3个月,考察学习当地推动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

  倚重地缘优势,格兰仕、中顺洁柔、万和、奥马等顺德企业曾在中山北部镇区兴起设厂潮,带动中山制造业的发展。而当土地资源不再具备优势、企业竞争力向创新能力倾向之时,部分顺德企业已有“回流”趋势,并将目光瞄准珠江东岸的深圳。

  交通枢纽的形成给中山带来的经济效应有三种可能——通道经济,不仅不产生效益,反而将中山的生产要素裹挟走;客栈经济,在中山打个尖儿,留点茶水钱;桥头堡经济,大桥带来的效益落地中山,中山成为南来北往的汇聚点。

  中山有强大的实体经济,这是创新产业化和硬件化的基础,也是中山对接深圳创新的基础。当前,装备制造业已成为中山第一大支柱产业。今年1—10月,中山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亿元,增长12.8%;“工作母机”增加值77.3亿元,增长24.3%。

  而随着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的建设,深圳有一部分产业配套功能或将转移到中山。在今年3月的中山招商引资洽谈会上,来自深圳的境内市外项目达18个,总投资额达99.7亿元,占境内市外项目投资额的三成以上。在服务业方面,近三年间,深中两地服务业对接企业超过家,有多家深圳企业落户中山。深圳市百马汇培训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深圳网商协会商学院副院长孙琦就将目光放在中山,看中中山在灯饰、服装等产业上面所具有的传统优势,中山制造业基地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市场占有率。

  但仅有便利的通道条件远远不够。在东岸,深圳在布局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广州拥有强大的高教资源;西岸,珠海横琴、粤西新一轮发展启动,中山置身中心,如何调配资本与智力资源,实现与这些地区创新技术与产业、现实生产力的对接?这是中山的机遇,嵌入珠三角创新的链条之中,在珠江东岸、西岸的创新协作圈中担当重任,成为创新资源配置的中转站。

  清咸丰十年(年),中山修建了一条路,从南门口经桂峰茶亭、双合山、石鼓垯村、平迳顶到良都与谷都交界处转向东入石莹桥、大南坑、平湖沙岗、前山寨直通澳门。路面宽2米,全长70公里。这便是岐澳古道南干大道。

  这条路既是香山古代官道,也是百姓来往澳门的主要通道,“商贾必经”。当年林则徐赴澳门表禁烟决心,就是取道这条路。今天,深中通道能不能成为中山的下一条“岐澳古道”?期待喊出“敢为天下先”的中山,借大交通建设东风,实现从交通枢纽到创新枢纽的蜕变,以交通枢纽带动桥头堡经济。

专家点评

省社科院区域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再齐:

中山打造交通枢纽要警惕“被通道化”

  “中山把‘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这需要交通与产业两项基础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继而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在省社科院区域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再齐看来,处于珠江口东西南北的十字路口,交通跨越式发展既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同时也潜伏着“被通道化”的危机。“所谓‘通道化’,就是‘通而不聚’‘一脚油门就过了’的现象,这种现象随着现代交通通达性的增强而越发明显。”

  “拿深中通道作为例子,以前中山到深圳要一个半小时,随着通道开通,以后可能从肇庆到深圳也只要一个半小时。”他坦言,如果中山在其间缺乏功能性集聚效应,将在未来彻底沦为“一个没有站台的交通节点”。

  “在交通建设方面,不能盲目地比较投资项目的数额大小,这样的比较是不科学的。”他将“十三五”规划中同被定义为“交通枢纽”的中山与江门做了一番比较。“从两市项目本身出发,江门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无论是土地征用还是项目投资上,都令中山难以企及,但这不代表中山交通发展不够。”

  陈再齐表示,对于中山而言,交通建设应当抓住自身短板,   “这需要中山拥有一个能够吸引足够资本、充满活力的新型特色产业。”他解释,中山应当在交通建设基础上打造颇具城市特色的新型产业经济。把资源集散地作为未来承载在交通基础上的发展方向,通过交通汇聚各方资源,根据城市特色产业经济合理分配,并最后实现将资源向外输送,优化配置。

  提到中山“一镇一品”的发展特点,陈再齐认为,以往凭专业镇“单打独斗”的产业发展局面已经失去优势。“单独以镇区为平台的产业,将很难承载国际市场庞大的资源与需求。”对此,陈再齐认为数个专业镇以各自产业特点协调,以区域甚至全市为形式,抱团向外投资引资,将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

  “但说到底,专业镇之间的交流沟通协调最终将回归到交通基础上,尤其是镇区之间的交通,这是中山当下交通发展的痛点与短板。”他强调,打通轨道、公路等交通主动脉,不能忽视城市内部交通的配套建设。畅通的市内交通才能将外界输送进来的优质资源,高效分配到各个城市基层单位。“中山交通在‘打通内循环、顺畅外连接’方面,还有很多事要做。”

网友声音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中山这几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迎来大发展,从地图上的几何中心到现实生活中的交通枢纽指日可待。交通提速必将带来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聚集,5年后的中山,必将更加繁华!

  现在中山四处修路,背后其实是为新一轮大发展提前布局。正如文章所说的,中山之前已经错失过一次交通提速的机会,如今以深中通道建设为契机和龙头,中山的交通大会战已经打响。未来伴随着区位优势的不断凸显,伟人故里将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12月25日看房团火热报名中~









































鍖椾含涓鍖婚櫌
鐧界櫆椋庢不鐤楁柟娉曟渶濂?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qiwei.com/zgwwh/21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