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首诗开始的乡村振兴
作者:周梁泉
单位:永春余光中文学馆
邮编:
内容摘要:八年来,从一首诗到一出戏,到一个馆、一片园,永春正在进行着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余光中,乡愁,永春,乡村振兴
年9月23日,正值农历秋分,万余名来自省内外的游客聚集在余光中文学馆所在地——永春县花石村,伫足文学馆里细细品味乡愁,移步乡愁园观看乡村民俗活动表演、农特产品展销,欣赏农村厨师现场厨艺比赛、丰收创意展、农民丰收竞赛活动,品尝乡村特色小吃,兴致勃勃地参加“田园欢歌·富逸永春──永春县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如此热闹的场景在花石村已屡见不鲜。
“因为余光中,因为乡愁,我们才知道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永春。”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如是说。
由一首诗形成的地方名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是余光中写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乡愁诗,在神州大地家喻户晓,在诗人故里——福建永春更是妇孺皆知。永春人朗读这首诗,除了或深或浅的“乡愁”外,总不由自主地透着一丝丝的自豪。
因为余光中是永春人!
年,为了将乡贤余光中的诗歌《乡愁》里面蕴含的浓浓乡愁,通过舞台形式表现出来,丰富《乡愁》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升《乡愁》的创作价值,扩大《乡愁》的对外影响,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亲情友谊,永春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乡贤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打造成舞台艺术精品;年,由永春县组织编排的大型交响诗剧《乡愁》荣获第13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奖;演出版、旅游版《乡愁》随后相继面世,标志着该剧已进入常态化演出阶段,成为永春乃至泉州新的文化名片和旅游精品项目。
年11月8日,在两岸领导人进行跨越66年的历史性握手的第二天,余光中文学馆在永春盛大开馆,中央纪委副书记李书磊(时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和余光中先生亲自揭彩,其盛况荣登中国中央电视台。馆内藏有余光中手稿近张,其父余超英手稿若干,其堂叔余承尧的名画两幅,蒋介石、林森、汪精卫等国民党政要为其祖父余东有的像赞,余光中的手绘地图,余光中塑像,余光中著作,多媒体及电子书,高雄中山大学“余光中数位文学馆”等。还采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让参观者有更直接的感受。年5月,台湾33个媒体的记者集体莅临余光中文学馆,大家惊叹:我在大陆“看见”余光中。
开馆以来,世界各地的殷殷赤子、专家学者络绎不绝,纷纷到此寻找乡愁。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已接待客人四十几万人次,成了永春乃至泉州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年7月,在两岸关系的敏感时期,海峡两岸青少年余光中诗文朗诵邀请赛在余光中文学馆内盛大举行,台湾八个县市的选手应邀参赛,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年12月,余光中文学馆被台盟中央设立为“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年6月,余光中文学馆数字工程正式启动,开启“一站式”综合数字文化服务,通过线上体验空间可以达到置身其中,漫游文学馆的效果,进行同步语音解说……“央视新闻”如此报道永春:《“乡愁故里”永春:让故园看得见乡愁》,人民网则以《乡愁中国,永春记忆》为题对永春进行专题报道……
由一张名片走上的转型之路
一个小小的永春县,为什么能够在芸芸众“县”中脱颖而出,得到世人的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