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169886.html“看侨光,吃远芳”在许多老泉州人的记忆中这是人生中浪漫的时光约会、牵手看电影、吃美食听戏、理发、逛街这是属于中山南路的旧时光
看侨光:显赫的百万票房电影院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个夏天,侨光影剧院电影散场,大量观众涌出影院,门口的海报墙上还有电影《天仙配》的海报。(黄强/供图)中山南路号,现在是高耸气派的侨光文创园,在这之前名为“侨光影剧院”,也是市民口中的“侨光电影院”。年-年间,李马助任侨光影剧院的经理。据他介绍,这栋建筑有着浓郁的西式风情,门前6根硕大的罗马柱,上面则是坡屋顶式样,高耸笔直,里面观众席有两层,早期均为硬座,后来下层升级为软座。在当年,这是省内最豪华、最大的影剧院。??上世纪五十年代,刚落成不久的侨光影剧院,这是一张摆拍的宣传照片。(蔡其呈/供图)据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怀介绍,谈到侨光影剧院的创办,不得不提到一位著名华侨陈启紫(年-年),他是泉州新门外曾林村(今属江南街道)人。年,14岁的他随叔父陈大谦到印尼泗水谋生,后创办建记咖啡食糖批发行,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年,陈启紫携眷返国,参加侨乡建设,侨光影剧院正是由省文化局和地方财政拨款投资,陈启紫和个人投股合资,在原来泉安车站的地址上,置地修起的公私合营文化企业。侨光影剧院年5月开始建造,年2月开业,最初上演戏剧,年开始放映电影。上世纪六十年代,侨光影剧院改为国营,后曾一度改名为“解放电影院”。??这是年1月份和6月份的《电影介绍》(杨茂盛/供图),由人民电影院和侨光影剧院合编,在泉州传统的称呼中,这种《电影介绍》被叫做“电影本事”,“本事”二字,有诗词、戏剧中的故事和基本内容的意思,古韵盎然。??影剧院最初的票价为5分钱、一角钱,后来涨到了几角钱,可以看到当年的兑票券上,印的是市民更熟悉的“侨光电影院”。(吴伟新/供图)。??当年的侨光影剧院临街有海报墙,上面贴着《墨西哥人》的电影海报。在鼎盛时期,虽然票价不贵,但侨光影剧院因为条件先进,还有立体声系统,年总票房曾超过万元,是当年非常显赫的“百万票房电影院”。当年侨光影剧院的门前,还曾有一面很大的海报墙,用来张贴新电影的海报,吸引影迷来观看。由于电影的宣传途径有限,会用一辆卡车,后面放着大幅电影海报,加上扩音喇叭,走街串巷地宣传新电影。侨光影剧院门口还有一块宣传栏,内有一个《观众园地》专栏,创立于年,观众写来的影评,工作人员会择优工整地抄写在红格稿纸上,供观众阅读,这一方式受到泉州市民的欢迎,两个月内收到来自各行各业的观众影评多封。侨光影剧院还专门设立了影评人小组,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泉州人通过这样的方式,热烈地交换着对电影的看法。??图为年6月的放映日程表(杨茂盛/供图)。侨光影剧院北侧,如今是泉州木雕艺术研究院,以前是影剧院的停车场,用来停放自行车。蔡永怀回忆,他的奶奶当年曾在这里当停车场管理员,中山南路当年很热闹,由于交通工具有限,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从远处赶来看电影,有些还从新桥对岸骑车过来,当票价只有一角钱的时候,自行车停车费就需要2分钱,三轮车则需要5分钱,可见自行车和三轮车当年在市民家庭中的分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侨光影剧院开展多种经营,包括录像厅、镭射电影厅、电子游艺室、桌球室等,当年这是许多泉州市民的夜间娱乐。二十一世纪初,侨光影剧院开始走向没落,有时候通过连放5场的通宵电影、民间歌舞表演等来增加收入,年左右,侨光影剧院停业。??保留了建筑原来风貌的侨光文创园这栋充满历史感的建筑,如今被打造成既保留了原滋原味,又坚固耐用的侨光文创园,于年初开始运营。旧瓶装新酒,现在的侨光文创园,已成为以广告创意、文化艺术等业态为主的文化艺术聚集地。泉州人记忆中的侨光影剧院,在新时代中,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吃远芳:小笼包取代桐丰包
侨光影剧院北侧的号,是远近闻名的“远芳小笼包”,探寻起这间美食店的渊源历史,甚至比侨光影剧院还早。这间店的老板吴侬慧女士生于年,曾是“远芳小笼包”的前身“远芳饭店”的员工,据她回忆,当年远芳饭店位于影剧院的南侧,是一间国营饭店,属于泉州第一饮食服务公司。当年的远芳饭店有三间店面,其中两间是租来的,饭店分上下两层,上层用来办公,下层用来待客,全部员工有五六十人。据吴侬慧的儿子黄鹤鸣考证,在《鲤城区志》中记载,早在民国二十五年(年),市区的传统名菜有福人颐豆腐卤、龙凤腿、华阳烧麦、得意居炖牛肉、远芳油烧排等。据泉州市饮食服务公司编撰的《泉州饮食服务史略》载,年,林皆的注册了工商营业执照,后来经过公私合营,远芳饭店纳入了国营,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门面收回等原因,远芳饭店停业。年,吴侬慧在侨光影剧院旁开了一间8平方米的小笼包店,到了年,搬到了如今的位置,如今店内售卖的小笼包、牛肉羹、水丸汤,都是来自远芳饭店的传承。??远芳的清汤牛肉羹,是老泉州的味道当年的远芳饭店中,有一种名为“桐丰包”的大肉包十分有名,顾客需要排队购买,但制作这种包子需要用大炉灶和上好的木炭,而市面上普遍只有蜂窝煤卖,慢慢难以维系。这时饭店内有一位名为林万里的厨师,是吴侬慧的同事兼师傅,他在电视中看到了外地小笼包的做法,结合自己多年制作的桐丰包手艺,在包子内加入葱头油、新鲜的马蹄等,制作出有着闽南特色的小笼包,一经推出,口味大受欢迎,于是“远芳小笼包”取代了“桐丰包”,成了远芳饭店新的招牌美食。小笼包店内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没有菜单,不论有多少顾客,点单之后美食不仅会准确送到桌前,结账时也不会弄错,吴侬慧笑着说,这里的员工,基本都在店里忙了15年前以上,有些已有20多年,记住这些并不是难事。“谈恋爱时看侨光吃远芳,买嫁妆就到南百建成……”,杨家爷爷奶奶讲述当年泉州人的婚恋流程,笑容里是当年的羞涩和幸福。老泉州人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男女青年经过媒人介绍,往往会相约远芳饭店吃一顿饭,吃完时间差不多了,再到侨光影剧院看一场电影,男方还会送上一方在附近的百货商店买的手帕或丝巾,这一套浪漫的流程下来,如果双方看对眼,很容易陷入爱河,走向婚姻,不难看出,“看侨光,吃远芳”在当年是一件相当有面子的事情。福人颐:曾受到国务院嘉奖
说到中山南路的餐饮行业,迄今知名度最高的当属福人颐。位于水门巷口的中山南路号两个自行车店,以前曾是著名的福人颐饭店所在地。如果说“看侨光,吃远芳”是一个体面的约会方式,“看群众,吃福人颐”同样是一个上档次的搭配。??当年面向工薪阶层的福人颐饭店福人颐以前名为“观五颐”,以经营冷盘、卤料为主,后来更名为“福人颐”,为李必才在民国时期创立,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之后,归泉州饮食服务公司管理,由于用料考究,味道鲜美,声誉与日俱增。??福人颐的餐具已成泉州收藏界的“宝物”??从福人颐走出来的烹饪大师程振芳元老级中国烹饪大师程振芳出生于年,15岁开始学习厨艺,从年到年,在福人颐工作了8年。他介绍说,与中山路其他国营饭店不太一样,福人颐主要面对的是工薪阶层,当年国营饭店对利润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得增加,比如煎包、肉羹、汤面等普通食物的利润控制在23%至25%;下酒的盘菜利润控制在28%;宴席的利润控制在30%。福人颐的豆腐卤、煎包等之所以成为名点,程振芳觉得除了师傅们用心之外,用料足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师傅们会把炒菜炼制出的的猪油渣、虾米等放进豆腐卤,煎包一个个也是分量十足,都具备国营饭店良好的品质。程振芳回忆说,福人颐设立岗位责任制,每天核算成本,比如一角钱一碗的馄饨,肉馅净重四钱零五,这个“零五”是绝对不能抹去的;十个煎包皮净重七两半,这个“半两”一钱也不能少。而且不管是普通市民,还是挑担子进城的农民,一角钱在这里消费的东西,一定会受到一视同仁的服务。由于声誉好,在计划经济年代,福人颐的月营业额能达到十几万元,每年拨给福人颐的食品供给就会更多,因此生意更加兴旺。年,福人颐获国务院嘉奖令;年、年两获商业部嘉奖;还涌现过全国劳模、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成为福建餐饮界的骄傲。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中山南路的福人颐才退出了历史舞台。??和当年许多国营饭店一样,福人颐内部没有包厢,以屏风隔开在程振芳的印象中,当年泉州人平时设宴待客,规模不大,不少家庭就在家里操办,条件好一点的才会来饭店宴请,福人颐内没有包厢,雅座以屏风隔开,而且厨房也是亮灶,食客们可以看到厨师炒菜。由于当年还没有冰箱,熟食一般用七星钩挂于案台之上,有些生肉还会悬挂在水井底,水面之上,保持低温。??福人颐的名菜“麒麟呈瑞”程振芳回忆说,福人颐正门通往大堂,是顾客用餐的地方,左右则有两个摊台,左边摊台主营大众盘菜,还包括汤面、炒面、豆腐卤等。右边摊台则主营最具招牌性的5分钱一个的水煎包,还有1角钱一碗(10个)的扁食汤、2角钱一碗的干拌面,5分钱一碗的肉羹汤等。至今许多泉州人的记忆中,都有着在群众戏院听完戏,在慢悠悠走到福人颐,来上一碗热腾腾的扁食汤、几个香甜水煎包的美好回忆。群众戏院:听南音看比赛的日子
??中山南路旁的南岳后街21-1号,如今是鲤城文化馆所在地,这里是泉州老辈人心中的群众戏院。据《鲤城区志》记载,年,鲤城区文化馆的前身晋江县人民文化馆在花巷林氏祠堂成立,后来更名为泉州市文化馆,年更名为鲤城区文化馆。据鲤城区文化馆馆长黄志军介绍,这里最早是事业单位,没有经营活动,后来融入了戏曲演出,还有体育比赛,比如散打之类的,晚上非常热闹,许多市民会赶上一段路,到这里观赏丰富的文体活动,周围居民习惯称之为群众戏院。这里不仅有历史悠久的鲤城区泉州南音研究社,还有鲤城区泉州拍胸舞协会,还有成立于年,结合闽南歌舞与现代艺术的“温陵女子南艺坊”,在海外演出曾名噪一时。如今,这里依然有着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每周三的一场古韵鲤城?公益文化分享会,吸引着许多泉州市民前来观看交流。附近一家牛肉店,以群众戏院的“群众”取名为“群众牛肉小点”,里面的牛肉羹和海蛎煎也是知名小吃。相如画室:充满情感的手绘头像
??相如画室保持了半个世纪前的模样。中山南路号,相如画室,店主胡立人正在电脑上修图,这间老店也是中山南路悠闲风情画中的浓厚一笔。据胡立人介绍,父亲胡迈生于年,年随亲堂漂泊海外,在新加坡初识绘画,利用打工空闲时间,数年间刻苦自学,自学了一手炭精画手艺,于年自新加坡归来,在中山路开办“相如画室”。相如画室原先在中山中路泉南教堂的边上,与当时的前进照相馆、大上海理发厅相邻。胡立人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绘画技术,他说,当年照相技术不发达,老人年纪大了,会找上门来画一幅自己满意的肖像画,或者离世之后,家人带着照片,到画室来临摹一张,作为后人最后的念想。时代在发展,相机已成手机的标配,来画像的人已经很少,胡立人日常用电脑修图打印,闲暇时间,他还是会拿起画笔,对着照片,画上一幅从童年就开始练习的炭精画。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中山南路的慢时光,让人体会到生活最朴素的味道。还有南门伍堡街的鲤江戏院、伍堡马路的桐城戏院、天后宫旁的桐城饭店……这些属于泉州人的浪漫旧时光,不会因时代加速向前而褪色,总会停留在记忆中的温暖角落,慰藉心房。Q版中山南路人文地图中山路,泉州人心中永远的温柔记忆泉州中山路
走过一条街,打开一座城
—END—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