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middot活韵生香七个

北京哪家医院皮肤科治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5.html

古城千年的辉煌并没有因循守旧,而是不断催生创新传承的前进动力。年3月,泉州市被住建部列为第二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泉州古城6.41平方公里是重点实施区域。

年9月,泉州市出台《泉州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实施方案》,在古城范围内全面启动“七个一”工程,即一园(小山丛竹公园复建工程)、一区(龙头山片区改造提升工程)、一河(八卦沟及两岸地区综合提升工程)、一街(西街综合提升工程)、一路(中山路综合提升工程)、一厝(老范志大厝展示提升工程)、一站(旧车站改造提升工程),以实实在在的项目建设,推进古城保护提升。

今年,泉州市还将启动街巷提升工程,分期、分批对29条分布在西街—中山路片区的古城背街小巷进行综合提升,结合动静分离原则和业态分布,街巷分为文化类、生活类进行综合提升。文化类街巷蕴含较多传统文化资源,生活类街巷以居民生活为主。目前各项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泉州晚报记者殷斯麒

老街焕新:重塑古城核心商圈西街、中山路是古城绕不开的地标核心,承载着千年古城的根魂。中山路综合提升工程、西街综合提升工程牵动了各方的心。中山路综合提升工程,“快工”出细活。(张九强摄)年11月初,中山路示范段(打锡街—涂门街)综合提升工程正式启动。年6月,中山中路(打锡街—钟楼)综合提升工程启动,城市领导者、建设者们争分夺秒抢抓进度,同时推出多项人性化、便利群众的暖心措施,生动诠释了“快工”也能出细活。便民、利民成为中山路保护提升工程施工者们考虑的首要问题。在施工现场,围挡也成了一道风景线——走进中山路施工段,施工围挡上印着一幅幅具有童真童趣的绘画作品,天真可爱。其中,有“童心护古城”摄影作品,展示小朋友们参观开元寺、府文庙和在古厝出砖入石墙边了解建筑知识等生动景象;有“童心绘古城”绘画作品,多幅绘画作品内容围绕古城文化元素,既有古早味美食,也有古城美景,体现了孩子们对古城的热爱;还有古城街巷文化典故的照片、漫画作品等,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古城保护。施工场地灰尘大、垃圾多怎么办?绿色环保施工更彰显匠心——“这支队伍24小时轮班,及时打扫清理骑楼地段垃圾,保持路段清洁。加强安全巡逻,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施工组负责人介绍,除了骑楼路段的保洁,在施工场地还设有10人的清洁小组,及时清运建筑垃圾,不堆放过夜,及时冲洗施工地面,降低扬尘。施工车辆要在移动的洗车平台清洗干净后才能驶出施工场地,坚持文明施工。“以前卫生一天就做一次,车子来来往往的,特别到了下午灰尘非常多。现在有专门的保洁人员每天多次清扫、洒水、拖地,我们店门口更干净了,还有保安来回巡逻,感觉治安也更好了。”中山路商店业主李阿姨笑着说道。“文明施工”是工程贯穿的理念。“针对群众反映比较多的扬尘、燥热问题,我们在施工路段安装了两条水喷雾、水喷淋线,一条水喷淋线安装在骑楼走廊外侧,共有多个喷头,能有效控制扬尘。一条水喷雾线安装在骑楼走廊内侧,有多个喷头,可以防暑降温。”西街有随处可见的宝藏,更保留着浓郁的生活烟火气息。近年来,“古城文化复兴计划”拉开了西街街区保护发展的大幕,“西街综合提升工程”纳入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七个一”工程,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这份流转千年的乡愁将绵延不息。根据工程,主要通过对沿街建筑修缮、夜景照明设计、步行环境建设、市政管线提升等。对于西街的守护,不仅仅在硬件,更着重业态、文化等软件提升。泉州市出台《泉州西街(钟楼至新华路)经营业态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制定“西街业态管理考评机制”,详细列出《泉州西街(钟楼至新华路)经营项目清单》。如今走进西街,南来北往的人熙熙攘攘,仿佛可见当年“市井十洲人”的胜景。“古早味”都还在,“西街老布店”、老书店等一些老泉州人心中响当当的店铺仍让人驻足。新商业对接老市井,老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旧馆驿内的青年客栈、小西埕等一批萌发文化创意业态的进驻,让更多的年轻人在西街玩戏曲、玩摄影、玩音乐、玩绘画、玩创意,文旅产业风生水起,让人享受美好的生活。旧景重现:打造古今“对话”窗口

在不少老泉州人的记忆里,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流行的“泉州八景”带着年少时的生活印记,是当时泉州的名片,寄托了不少人的乡情。小山丛竹是泉州旧八景之首,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七个一”工程之一,历时一年多,在各方的努力下,小山丛竹复建一期完工,以文化公园的新姿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小山丛竹作为泉州旧八景之首,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七个一”工程之一,一期工程已建成开放。这里是泉州文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陈起拓摄)

走进重建后的小山丛竹,绿竹掩映,清幽雅致。基于“保护、还原”的出发点和打造精品文化园林的初衷,设计组走访了泉州规划专家顾问组、方志委、博物馆、民间文史专家等,搜集大量文字图片资料,保护修缮方案基本还原了小山丛竹的历史风貌。古建筑建造部分邀请了闽南古民居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的团队来参与设计、建造,“修旧如旧”的手法力求重现当年风貌。小山丛竹公园项目一期主要为修建景观和建筑,规划8.9亩的公园复建已经完工,二期将考虑周边文化资源整合。

年建成投用的泉州旧车站,是泉州第一个旅客汽车运输集散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这里的物流和人流开始增多,每天车水马龙,非常热闹繁华,也是不少老泉州人心中的记忆。随着泉州汽车站(俗称“新车站”)的投入运营,旧车站运输旅客业务慢慢分流,并于年7月停止客运业务,之后这里成为电商商贸市场。

承载老泉州人记忆的泉州旧车站改造正在进行,目前外立面已落架。(陈晓东摄)

去年11月底,旧车站改造提升工程正式启动,经过修整,独特的苏式建筑风格原貌重现。作为泉州古城双修“七个一”工程之一的泉州旧车站改造项目,今后将转变成集公共停车、旅游集散、城市展馆、商贸购物于一体的古城旅游集散中心。“大楼在改造修缮过程中,为保证修旧如旧,保持大楼的闽南建筑与前苏联式建筑原有风貌,同时根据要求,对房屋进行专门检测、设计、加固。”施工人员介绍。

龙头山片区位于临漳门对面,紧邻新门街传统文化街区,周边还有石笋公园、笋江公园、芳草园、西岳龙山寺等景点。古代泉州城墙就在龙头山旁边。因为泉州古城地势朝海(晋江)的方向逐渐降低,位于西南的龙头山就成为这一带的最高点。以前的地脉,这个地方像龙的头部,石笋公园一带是龙身,浮桥一带是龙尾。“古城是我的家乡,从小我走过很多街巷,像西街、龙头山。现在脑海里出现的常常是小时候的街巷和生活的场景。”黎明职业大学校长黄世清认为,相比古城内其他片区,龙头山算是一张可以重新描绘的白纸。“我希望这里可以恢复一个比较传统、原汁原味的老泉州,成为能够体现传统泉州、本真泉州的一个集中展示的街区。对于接官亭的规划,我认为可有更丰富的想象,有一种带入的场景感。通过一些元素的结合,吸引不同的人群来体验这个有意思的街区。”

正如期待,龙头山片区改造提升工程利用人文历史资源和面粉厂、麻纺厂等工业遗存资源,打造龙头山与西街、笋江桥片区的通道,重组片区功能,活化新门街片区,完善古城旅游服务配套,重现古城临漳门的“入城仪式”。

功能提升:看得见水留得住人

内沟河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丰富人民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八卦沟及两岸地区综合提升工程将打通城市“血脉”,激发古城活力,构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内沟河环境。该工程将改造市政管线,整治岸线景观,修缮建筑立面,建设滨水慢性通道等。

为了保护内沟河,年1月1日,泉州第二部实体性地方法规《泉州市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明确了内沟河管理范围、管理要求和法律责任等,规定内沟河保护管理实行河长制,也为八卦沟及两岸地区综合提升工程提供法律支持。

构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内沟河环境。图为涂门街八卦沟内沟河。(陈晓东摄)

古厝是独特的闽式建筑,老范志大厝展示提升工程旨在通过抢救性修缮行动,完善古大厝内部配套设施,整合周边景观的文化资源,焕发古城古建筑的活力。“项目的实施,也将为其他文物保护修缮工作起到示范性作用。”项目方介绍。

金鱼巷:泉州首个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项目

年5月,泉州首个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项目金鱼巷以崭新的风貌呈现在市民面前。踩着石板路,行走在改造后的金鱼巷,古城居民平凡的生活日常映入眼帘,清朝进士故居直观展示着闽南红砖古厝的流光溢彩,上个世纪的人民电影院旧址让人想起难忘的流金岁月,米的街巷,唤起了古城不同时期的历史记忆。

此次改造对背街小巷的管线布局实现精细化设计。改造后的金鱼巷实行雨污分流,石板路面上专门设计收集雨水的金鱼纹线性排水沟,地下增设污水管线。此外,金鱼巷的管线全部下地,天际线变得整洁许多。针对居民建筑外立面的水电表箱,用统一美观的设计进行了处理,减少了安全隐患。

在金鱼巷49号和黄氏古厝之间有一条约20米长的支巷,两边房屋的墙体原先破败不堪。对这条巷子实施立面改造时,施工方巧妙地植入十余种闽南传统建筑工艺进行破损修复,包括乱毛石、走山仁、鸟踏、筒瓦、滴水、小木作、出砖入石、封珀砖等传统技艺,一条窄窄的支巷,凝聚了闽南建筑工艺精华。

“保留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形成记忆叠加,展示原居民原真生活状态”成了金鱼巷改造的核心要义,也是近年来泉州古城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模式实践的一个缩影。

来源:泉州晚报、泉州通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qiwei.com/zgwkb/96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