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千年古镇品三乡美食

深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80426/6195040.html
中山三乡镇,有千年历史人文积淀,其先人迁徙的历程可追溯到晋朝(年至年)从中原迁至闽南,南宋时又从闽南迁到三乡。因此,就产生了中原麵食文化与岭南米粉文化融合的三乡美食。三乡濑粉驰名省港澳

三乡濑粉有多年历史,以其独特的地方风味驰名省港澳。在广州、香港、澳门远至美国檀香山都有三乡濑粉店,有的甚至是专门店。三乡濑粉的始创地是三乡镇白石环村,后扩展至全三乡,故名“三乡濑粉”。据考究,“三乡濑粉”原来应该叫“三乡粉”,“”字顾名思义,这些圆圆的粉条是用手“”出来的。

做濑粉用的原料是粘米粉,过去,椿米粉时加点冷米饭,这样濑粉会更韧,而现在多为加生粉,增加黏性。制作濑粉,开始是手,后用瓦盆(盆底有很多小洞)现在是用机。在锅里,熟后捞出来,放在冷水盆里过水,再绕成一扎扎,食时再用温水洗开。不过,还是用手最韧滑。可惜,因费时又麻烦,现在已很难吃到手工濑粉了。

食濑粉最讲究是汤,汤是用猪头骨为主加上杂骨、泥蛇为最妙,月婆鸡汤也不错。搓拌粉和洗濑粉的水最好是泉水,白石环村的水来自马坑山的泉水,靓水加靓濑粉再加上靓汤,所以白石环村人制作的濑粉最美味可口。濑粉的食法有多种,如汤濑、捞濑、炒濑等,配料也不断创新,现在的配料有猪头边肉、切鸡、牛腩、叉烧、烧鹅、鲍片、鱼翅、瘦肉、猪肝、猪腰、草菇、冬菇等等几十种,加上豆芽更加爽口。

三乡茶果讲究节令甜咸俱全

三乡人把点心称作“茶果”,是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主食。三乡人对吃茶果尤其讲究节令,不同节令乡人会做出不同的茶果,例如:年晚炸煎堆,新年捞豆捞,元宵煮汤丸,端午裹巟子,七月包叶仔,八月炊芋糕,过年包角仔、蒸萝卜糕和大笼糕(年糕)……甜的咸的,粘米做的糯米做的,样样俱全,各具特色。尤为特别的是,有些过节的茶果竟是苦中带甘,让人吃了回味无穷,如三月三吃的三丫苦,传说吃了不怕蚊虫咬。据《中药原色图谱及栽培技术》记载,三叉苦为芸香科植物,别名三丫苦、三叉虎,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能,主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炎、湿疹、皮炎、跌打损伤等症。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三乡人上山采来三丫苦,拌糯米舂成粉,蒸出墨绿色的糕,乡人称之为“三迳”,其味甘苦,长辈们总是哄著小孩子吃。随著时代的进步,有些茶楼把茶果稍作改良,如用“三丫苦”包“红豆沙”,“角仔”的馅改用了荸荠伴猪肉等等,深受食客的青睐。到了四月初八,乡人又摘些栾樨的叶子,和上粘米粉,做成寿桃,据说吃了也能防病,但这时长辈们就不那么强求小孩子吃了。栾樨是灌木植物,摘其叶子和粘米一起舂成粉,再加糖可做成栾樨茶果。乡中有句俗语“四月八,栾樨茶果烂挞挞”,意思是家家户户都做栾樨茶果,结果剩下的太多了。

角仔亦称粉果重包不重吃图团聚

角仔,也被称作粉果,三乡人过年家家户户包角仔,和北方人包饺子过年是一样的,图个团聚。吃了团年饭,全家老老少少围在一起包角仔,大家开开心心有说有笑,真有点北方人说的包饺子的意义──不在吃而在于包饺子的过程。包角仔的过程复杂而繁琐。首先是要备好包角仔所用的馅。最传统的是用萝卜丝、肉粒、虾米做成,吃起来有点像灌汤饺,有汁有味,但花费的时间多,削萝卜皮,刨萝卜丝,还得去水抓乾,配上葱花、猪肉粒、虾米,吃起来香喷喷的。也有喜欢用咸萝卜乾做馅的,把萝卜乾切粒,配上虾米、猪肉粒,还有用马蹄粒配猪肉粒、虾米做馅,吃起来比较甘香爽口。现在多用卷心菜做馅,既方便又爽口。包角仔用的皮也很讲究。做皮的材料是粘米粉,取适量清水把粘米粉和成团块,用开水煮熟后,掺粘米粉揉成团,拉成长条,一个一个切好,揉圆压扁,揉薄然后放上馅,再合起来,“咬”边,放在笼子上,角仔与角仔之间用萝卜片或卷心菜叶分隔开来然后拿去炊。揉粘米糰(三乡话叫搓粉)是很讲究技术的,一是不怕烫,二是速度要均匀,这样揉出来的粉团才不会起粒。这种工艺到了上世纪80年代已经很少用了,人们多采用濑粉揉粘米粉,做出来的角仔有韧性,但缺少传统角仔那种风味。做角仔最考人的是揉皮“咬”边,薄皮馅多角仔才好吃,“咬边”要细,纹细的隔夜角仔不会硬,且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文章来源:香港商报B08珠三角百达通版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qiwei.com/zgwgl/935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