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珠溪语文~
Spring.
品质生活语文
小镇收藏家
——记伍佑古镇文化传承人卞龙林
邓敏
谷雨第二天正是社团活动日,我带着学生到伍佑小镇上去走访被誉为“百姓名嘴”、荣获“金牌宣讲员”称号的卞龙林叔叔。卞叔叔与我父亲是同学,也同岁(74岁)。他现在的状态是退而不休,继续发光发热。20多年来,他多方收集整理古籍资料和历史遗存,积极投身于古镇的文化保护事业,追溯古镇年的历史,至今已形成万字的关于千年古镇文史典籍、古建筑渊源和风貌等文稿,并绘制出千年古镇复原图。而盐南高新区政府正据此将重建千年古镇纳入其“一镇(伍佑古镇)一湖(南海未来城)一园(花样年华城市花园)”的宏伟蓝图中。对古镇老街的发展,卞叔叔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在对珠溪文化的发掘和研究过程中,卞叔叔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和乐趣,焕发出青春般的生命热情。当我和学生出了校门,往西穿过小镇最热闹繁华的东大街地段,在“伍佑老字号”工农饭店门口折往南进入青龙巷时,卞叔叔已在老远处等候,并挥动右手,热情地招呼我们过去。那眼力,那架势,像个年轻小伙子。
两年前,我去过他设在街道政府大院里的珠溪文化研究会办公室。他热心地赠我5本《珠溪》内刊,彩图、文字都是他一点点抠图、码字、呕心沥血的成果。那时候,办公场所逼仄,除了两张办公桌,还堆积了不少报纸、杂志和收集来的古镇文物。而今天他所站之地一片菜花黄,西边是通往东包厂的伍佑桥,正前方是伍佑港河,身后就是他新的办公地,也是临时存放古迹的小型展览馆。这个窗明几净、中西合璧、别具特色的二层小洋楼原是一处拆迁楼,被卞叔叔向政府申请暂留做新的办公地点和收藏室。
小镇藏品
卞叔叔将我们让进屋内,热情地邀我们参观小镇藏品。我和学生都惊呆了,一楼三间摆满了从古镇地下挖掘出的石墙砖、奠基石柱、圈门石砖,还有东包厂、滩子边拆迁户丢弃的但却有时代纪念意义的木桶、马凳、柳条编篓、筐,以前置于内室专放值钱货物的雕花床头箱,从旧床和窗上掉下的雕镂靠栏和窗棂等等。卞叔叔对每一样物件都能清清楚楚地说出它们的来历、用途以及背后的故事。他指着一块长条形石砖,让我们仔细辨别上面的文字。老实话,不是他指引,我都没注意上面还有字,因为大部分文字漫灭,只有寥寥的几个还能见出字形,且字与石同色不易分辨。卞叔叔说,这是毗卢庵、南圈门那边的石墙砖。他对每一块石砖上的文字、年代都作了考证。明代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的城防口号,伍佑古镇那时建有南圈门、北圈门等九座圈,而砌圈门的石砖就来自江西宜春土窑和抚州的临川窑。原来这些刻有出产地和时间的土窑砖、城墙砖都是千里迢迢,一路穿过雾霭从水路运来,由码头工人背上岸,又一层一层堆砌出历史的厚重的。现在它们越过时空迷雾,横空隔世闯入我的眼帘,让我有一种被历史的电光火石击中的感觉,对眼前的一切莫辨虚实,不知今夕何夕。
正对着大门的有一块圆形立鼓状的石门墩,抱鼓石上有三只立体的石狮子正围着中间的绣球嬉戏。因为跑跳得太欢,它们的鬃毛和尾毛都呈飘飞状,环绕着绣球的还有一些飘带样的浮雕纹,给人一种奔腾飘逸的动感。卞叔叔说,这样的门墩往往是大户人家身份的象征,三只狮子寓意“三世同堂,合家团聚,和睦安康”。
东屋雕花木箱上有一幅装裱好的“通济桥”桥碑拓印。卞叔叔动情地告诉我们,通济桥两块碑石可是经珠溪文化研究会乡贤们多方筹措、集体募得资金,几经辗转才得以回归故里的,将来古镇修复重建,它还要复归原位。据碑铭文字记载,通济桥于乾隆丁亥(年)6月由新安程家润出资重建。新安是安徽名城,此桥可见证明清时期徽商、盐商在伍佑盐场的经营和生活。石桥南北各有一副对联,南边洞口的石雕对联是“司马壮怀题柱去,石公高谊授书来”,北边的桥洞对联是“虹跨长空称利涉,梁当孔道镇珠溪”。卞叔叔对这两副对联记忆犹新,张口就来,可惜小时候每逢夏夜我都和家在石桥边的表妹在桥上乘凉玩耍,我对此联却没有一点印象,只记着我们攀爬桥两边伸展出去的四个龙头的趣事。夹河被填埋改造成南北相通的玉带路,通济桥也在劫难逃时,我曾亲见四条曾骑过的石龙被埋在桥址地下,而其他石阶被周边人家抱走当压咸菜的镇石或当门前的台阶。其中滩子边一户姓韩的人家大门口就垫着两块通济桥上的石板,我上学时天天从他家门前走过,每次都要看上两眼,因为那上面有我童年的欢笑,有老街河埠头的喧哗。后来连那两块石头也不见了。
东屋里间有一张长条桌,桌上从东往西整齐摆放着“珠溪文化研究会”“先进电子阅览室”“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金色牌匾。看到最西头,卞叔叔拿起一个生满铜绿托盘大小的盆子,这应该是很老式的盆子,因为这种宽边沿的铜盆现在已不多见了。卞叔叔告诉我们这是姚公铭烈士的母亲用来给壮烈牺牲的儿子最后整容梳洗的铜盆。桌上还有一张烈士牺牲前的遗像,照片上那个面庞清秀、始终微笑着的年轻人永远定格在了22岁。姚公铭烈士是年10月10日牺牲的,10月底伍佑解放。姚公铭虽然未能亲见胜利的曙光,但也正因为有千千万万像他这样为了人民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甘于奉献的勇者,我们国家才赢得和平发展的机会,我们这些后来人才获得平安生活的权利。是他们的铮铮铁骨、勇敢无畏,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在这个丛林法则盛行的世界上赢得了起码的尊严和生存的权利。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能忘却那些负死前行的人们,山河同在,日月同辉。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今天挺直腰杆的我们。卞叔叔说,姚公铭烈士牺牲地就是现在镇幼儿园(原伍佑小学)的西边公园门口,那是日本人的刑场。我也听奶奶讲过烈士的故事,那时串场河将盐场一分为二,东边是盐东县,西边是盐西县,烈士是因跨河去送情报的同事身份暴露受牵连被伪军逮捕的。奶奶那时就住在公园河东,姚公明被押往刑场时,街上一片死寂,大家都躲在家中不敢出声。他一路走,一路高呼“共产党万岁”,喊一声刽子手就在他背后砍一刀,他身上鲜血淋漓。奶奶说,她是透过沿街的窗子看到的,当时怕极了,但姚公铭却昂着头,面色从容,无比镇定。日本鬼子残忍杀害姚公铭后,还将他的头颅吊在公园门口的一棵大树上,是我爷爷趁夜将烈士的头颅取下交给姚母的(我在《伍佑志》上看到记载“一位邓姓人士取下烈士头颅”,应该是了)。这位伤心的母亲见到血肉模糊的儿子尸体几度昏厥。我想,烈士的母亲该要强忍怎样的悲痛,用这个铜盆里的水为儿子擦干净脸,这一盆铜锈里有多少英雄血的浸渍啊!看看卞叔叔手中仿佛重达千钧的铜盆,又看看桌上烈士年轻的脸,我心头沉甸甸的,同学们肃穆不语。卞叔叔眼眶红红的,不停地轻声念叨着:“姚公铭烈士留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光照千秋。他是无上光荣的……”
伍佑中学与崇文书院
从曲型木扶梯拾级而上,我们随着卞叔叔来到二楼东边的会议厅。厅东墙挂着“讲百年党史,树文明新风”字样的红色横幅,我们沿着回形摆放的会议桌坐定。卞叔叔亲切问同学们来自哪些乡镇,对同学们报上来的地名他都能如数家珍似的一一列举出当地的风物人情。同学们倍感亲切,同时惊叹于他的博闻多识。卞叔叔说,一个人要热爱生养之地,要熟悉自己的家乡文化。伍佑总体上就是海盐文化、新四军文化,了解了这两种文化也就对伍佑文化有个大致的概念了。
卞叔叔是伍中的校友,他是年从伍中毕业的,对伍中早期的历史有着详尽的了解。今天正好可以听听他讲关于老伍中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伍中校址所在位置就是以前的龙王滩。年兴建伍中时,在现校长办公楼的东山墙,也就是原来伍中传达室的地下挖掘出被活埋的方强烈士的遗骸。伍中现有方强烈士纪念碑。
他们那时候考入伍中是相当不容易的,盐城各个地方的小学生都想进伍中,进入伍中是一种光荣,一种荣耀。卞叔叔讲到这些很激动,脸上泛着红光。他记得,那时候音乐室墙上的标语第一年挂的是“学盐中,赶盐中,超盐中”,第二年就换成“学苏高中,赶苏高中,超苏高中”了。他挥挥手,面露喜悦之色。“那时候,其他学校跟伍中是没法比的!伍中学生学习都有积极向上的热情,初中三个班只收一个高一班,被编为高一(1)班,人称‘皮鞋班’,说明牛啊!”他竖一竖大拇指,继续讲道,“从其它学校考入的学生被编入高一(2)班,叫‘草鞋班’。后来因为施教区区划调整,伍中往昔的光荣岁月渐渐远去了。不过,今天的伍中正步进入上升通道,从校长、教师到学生都呈现一种力争上游的向上态势。我前几日到伍中给高一学生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报告活动,就感觉到了这一点,很好啊!”他用力点点头,露出很振奋、很欣慰的笑容。
“伍中高二教学楼前面有个‘墨香园’,说来还颇有我的创意。”卞叔叔搓了搓手,略显得意之色。“在母校建校60周年校庆之际,我写了篇文章——《母校墨香》,讲墨香园的一段来历。其实应该是‘木香’,取谐音‘墨香’是寓意老师、学生都能浸润在书墨之香的快意里。伍中‘墨香园’里的木香藤是花房师傅从佑圣观里的卞氏宗祠木香藤枝上剪下来插活的。佑圣观是道教圣地,专门祭祀真武大帝(即玉皇大帝的兄弟),人们往往用木香作为贡品。‘墨香园’后面原是校长室,将木香安置在那里是希望伍中教学质量越来越好,学生都能成人成才,就像木香一样郁郁苍苍、芬芳满园。”
与伍中隔河相望的东包厂西边原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庙(即夫子庙、孔庙),始建于明弘治二年(年),大成殿内专供孔子像,因为孔子被尊奉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庙里有一座魁星阁,魁星又名文昌星、文曲星,他右手执朱笔,左手持墨斗,相当于主持文化考试的主考官,只要被他朱笔一点,就意味着高中了,所以庙里香火不断,常有来祈求保佑的考生、香客。
庙里还有一个崇文殿,殿内供奉着法王大天尊——叔梁纥,这里是祭祀孔子父亲的地方。明清时期,在这里办学堂,办书院,叫“崇文书院”,一度天下人才汇聚于此,名声与湖南的岳麓书院相近。崇文书院有一副对联:“瀛洲翰林皆后辈,淮南名士半门生”,可见书院的文化底蕴和兴学盛况。年10月,新四军的抗大五分校曾在此上课。崇文书院的文风和治学精神一脉传承给了年建校的伍中,与隔河相望的伍中有历史文脉渊源,可算是伍中的前生。
伍佑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年,时任共青团中央领导人的胡耀邦曾视察过伍佑,专门走访了严家和蔡墩两个村。那时,伍佑在全国非常出名。胡书记说,伍佑不仅在全国有名,还要在全世界闻名,所以就取名“全球人民公社”。当年胡书记还视察了周边的步凤、潘黄、冈中等地,但主要是奔伍佑而来。这段历史我还真是闻所未闻,此前只听我母亲说过,那时人民公社的人个个都是文艺骨干,能拉会跳善唱的人比比皆是,我二舅就会拉二胡,镇上许多年轻姑娘、小伙因能歌善舞而闻名,那段时光是父母那一辈人的芳华,是他们的流金岁月。
丰富的教学经历
卞叔叔说,退休前他在新河老国道边的交校(交通技师学校,现已拆迁)教过书,教物理、汽车材料等学科。他笑着说,他这一辈子除了英语没教过,其他都教过。原来卞叔叔是全才呀,我和同学们都惊呆了。他笑着继续说,没教英语是因为那会儿只学俄语,他还顺势向我们秀了一把俄语。老爷子记性真好,我问他怎么会这么多东西。他说,许多是自学的,只要能吃苦,有什么是学不会的呢,他现在国学、书法、繁体字也都学得很好。
他还被盐南职中聘任过一个月,教建筑装潢学、植物培育、土壤保护等科目。他教书时对学生很用心,学生对他的感情也很深。有的学生不去探望教他三年的老师,而是来看望他这个只教了他们一个月的老头子。他指指自己的鼻子,发出爽朗的笑声。
做什么都要用心,无论是自己学习,还是教授学生。这是他对自己教学生涯的深刻总结。
热心的学习宣讲员
卞叔叔还是伍中、伍佑镇中、伍佑小学等周边学校热心的革命传统教育宣讲人。他见到学生不光给他们宣讲盐城地区的红色文化,还常常跟同学们谈学习。这不,今天一见面就夸同学们是未来的高材生,夸得大家很不好意思。谈话快结束还不忘鼓励同学们要自信,说从伍中走出去的外交部副部长吉佩定是新兴人,他年高中毕业时也未曾想到自己后来的命运,还有商务部副部长俞建华在伍中读书时也不会知道自己未来会成为伍中的骄傲。人要有志气,要立鸿鹄之志,更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中学阶段是人生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一定要筑牢基础。学习如逆水行舟,要学坏很简单,但学好的过程却像在登山,虽艰难只要天天有进步,一步一步往上走,锲而不舍,总能到达顶峰。学无止境,首先要超越自己,然后才能超越别人。知识越全面越好,多学一个本领,总会派上用场,俗话说“学个‘痖痖疯’过河还不要钱哪”。学习不要怕困难,老师、家长严格教育要求是为你好,古语云“棒打出孝子”,这时候处处护着你其实是害你,到了社会上谁会视你为小公主、小少爷啊,所以说学习那点苦不算什么。他还教导同学们,学习要勤快,要脚勤、手勤、笔勤、眼勤、嘴巴勤,随身准备个素材本,遇到什么有用的、有意思的就赶紧记下来……卞叔叔这是将人生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学们了呀,快要记不下啦,但看着孩子们认真、虔诚的小脸蛋,应该是完全领受了爷爷的心意了。爷爷还将十大本心血之作——《珠溪》会刊赠送给了孩子们。
孩子们抱着厚厚一摞书,带着爷爷的深情厚谊和殷切期盼,与爷爷告别回学校去了。我留下来跟卞叔叔又聊了一会儿,他打开档案室柜子,向我展示了盐南新高区政府颁发的“初心榜样”绶带,还有他作为党史、红色文化宣讲人、伍佑历史文化传承人所荣获的水晶荣誉奖杯。卞叔叔爱好广泛,生活丰富多彩,真可谓是“夕阳红”,他还参加了各类马拉松比赛,从橱柜里拉出一大串图案、色彩各异的奖牌,其他各种荣誉小红本码了一层又一层,更是不胜枚举。这是一位生机盎然的老人,他满腔热忱地对待每一天,在生命的所有时间里乐观、向上,将日子过得鲜活生动、光彩夺目。
龙泉伴太阿
林表明霁色
我和卞叔叔站在二楼落地窗前,眺望日落的美景,我们站立了许久许久,仿佛屋内的藏品渐渐复归原位,文庙、崇文书院、魁星阁、卞氏宗祠、南圈门、通济桥……在眼前一点点生长起来,千年古镇在暮色霞光中升腾、铺展开来,就像卞叔叔手绘图纸上画的那样,不过更鲜活明艳,更真切动人。
眼前这位小镇收藏家对生活的珍惜、对历史的尊重令我心中涌起无限敬意。这一刻,我从仿佛升腾起来的古镇暮色里看到了一种对美的近乎执念的追求和期盼,而正是这份执着让千年之美、让人们的理想一点一点成为现实。
原来,真正的收藏是收之于眼、捧出于心的。
文字:邓敏
编辑:刘元举
ZHUXIYUWEN